经济学家信心指数(2015年3季度) 时间:2016-01-07    来源:国家统计局

年 季

经济学家信心指数

即期景气指数

预期景气指数

2013.

5.44

4.84

6.04

2013.

5.23

4.83

5.63

2014.

4.13

3.74

4.53

2014.

5.00

4.27

5.74

2014.

4.32

3.92

4.72

2014.

4.09

3.90

4.29

2015.

4.42

3.56

5.29

2015.

4.34

3.18

5.51

2015.

3.55

2.92

4.18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15年9月进行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2015年三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3.55(取值范围在1-9之间),比上季度下降0.79点。其中,体现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满意程度的即期景气指数为2.92,比上季度下降0.26点;反映经济学家对未来经济走势乐观程度的预期景气指数为4.18,比上季度下降1.33点。

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87位经济学家,按姓名汉语拼音顺序依次为:蔡洪滨、常修泽、陈道富、陈淮、陈浪南、陈彦斌、程永照、迟福林、丁安华、丁宁宁、范剑平、冯兴元、高培勇、管清友、郭克莎、何自力、贺力平、洪永淼、华而诚、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金雪军、雎国余、李泊溪、李、李国璋、李康、李苗献、李善同、李天德、李雪松、李迅雷、梁优彩、梁中堂、刘厚俊、刘松、刘小川、隆国强、马晓河、茅于轼、梅新育、牛播坤、牛犁、潘向东、邵挺、沈建光、史晋川、宋立、谈世中、田国强、田秋生、汪丁丁、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军、王、王曦、王小广、王小鲁、魏杰、夏兴园、徐长生、姚枝仲、叶灼新、易宪容、喻新安、袁志刚、臧旭恒、曾五一、张宝通、张斌、张军扩、张立群、张曙光、章铮、赵俊臣、赵晓雷、赵志耘、郑超愚、周立群、周天勇、周志斌、诸建芳、祝宝良、左小蕾。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

欧美日经济持续分化

三季度,美国经济温和扩张,欧元区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增强,日本经济复苏仍然缓慢。受新兴市场国家增速普遍放缓和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发达经济体复苏前景仍不明朗。

对于发达经济体未来六个月的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76%的经济学家预期美国经济形势“改善”,与上季度持平;21%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3%预期“恶化”,减少3个百分点。对于欧元区经济走势,17%的经济学家预期“改善”,比上季度减少11个百分点;63%预期“基本稳定”,增加9个百分点;20%预期“恶化”,增加2个百分点。对于日本经济走势,9%的经济学家预期“改善”,比上季度减少11个百分点;59%预期“基本稳定”,与上季度基本持平;32%预期“恶化”,增加12个百分点。

预期美元保持强势。基于对美日欧经济形势的综合判断以及美联储年底加息预期,60%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美元总体上将“逐渐升值”,比上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39%预期“小幅波动”,减少2个百分点;1%预期“逐渐贬值”,减少3个百分点。

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预期增强。对于当前主要货币兑人民币的名义汇率,42%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36%认为美元“低估”,比认为“高估”的高14个百分点。认为英镑和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的经济学家分别为57%和42%,认为英镑“高估”的为23%,比认为“低估”的高3个百分点;认为欧元“高估”和“低估”的均为29%。38%的经济学家认为日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认为“高估”和“低估”的分别为28%和34%,经济学家对日元汇率的分歧较大。

对于未来六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41%的经济学家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减少15个百分点;40%预期“贬值3%以内”,增加10个百分点;11%预期“贬值3%以上”,增加10个百分点;8%预期“升值3%以内”,减少5个百分点;与上季度一样,没有经济学家预期“升值3%以上”。

国际原油和粮食价格下跌预期增强。对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调查结果显示,63%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国际原油价格将“小幅波动或持平”,比上季度减少6个百分点;13%预期“上涨”,减少10个百分点;24%预期“下跌”,增加16个百分点。对于粮食价格,66%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国际粮食价格将“小幅波动或持平”,比上季度减少3个百分点;15%预期“上涨”,减少6个百分点;19%预期“下跌”,增加9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温和回落

预期进出口回升乏力。按人民币计算,今年前八个月中国进出口同比下降7.7%,其中出口下降1.7%,进口下降14.6%,均为2009年以来最低。对于未来六个月中国出口增速,调查结果显示,27%的经济学家预期会“上升”,比上季度减少21个百分点;57%预期“大致持平”,增加22个百分点;16%预期“下降”,与上季度基本持平。进口方面,31%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中国进口增速会“上升”,比上季度减少16个百分点;38%预期“大致持平”,与上季度持平;31%预期“下降”,增加16个百分点。

综合进出口形势,49%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中国贸易“顺差增加”,比上季度减少3个百分点;20%预期“不变”,增加2个百分点;31%预期“顺差减少”,增加3个百分点;没有经济学家认为会“出现逆差”,而上季度有2%的经济学家持此观点。

2014年中国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5.9万亿元,同比增长42.6%,占同期货物贸易本外币跨境结算金额的比重接近20%。2015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人民币收付金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2%。对于未来五年中国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比重,调查结果显示,20%的经济学家预期将“大幅上升”,61%预期将“小幅上升”,11%预期“大致持平”,8%预期“小幅下跌”。

预期投资增长放缓。对于投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77%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投资需求“不足”,比上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23%认为投资需求“正常”,减少3个百分点;没有经济学家认为“旺盛”。

展望未来六个月,16%的经济学家预期投资“增长加快”,比上季度减少17个百分点;49%预期“大致持平”,增加4个百分点;35%预期“增长放慢”,增加13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情况,51%的经济学家预期FDI增长将会“持平”,比上季度减少12个百分点;37%预期将“放慢”,增加11个百分点;12%预期“加快”,与上季度基本持平。不过,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80%的经济学家预期增长将“加快”,比上季度增加7个百分点;17%预期“持平”,减少1个百分点;3%预期“放慢”,减少6个百分点。

对于2015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4%的经济学家预期增长在10%-12%之间,分别有4%和12%的经济学家预期增长高于12%或低于10%;平均预测值为10.8%,比上季度的预测值(12.1%)低1.3个百分点,预测值连续两个季度降低。

对于房地产投资增速,75%的经济学家预期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在3%-5%之间,分别有14%和11%预期增长高于5%或低于3%;平均预测值为4.1%,比上季度的预测值(6.8%)低2.7个百分点,预测值连续两个季度降低。

预期消费保持平稳增长。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57%和42%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消费“正常”和“不足”,均与上季度基本持平;1%的经济学家认为“旺盛”。展望未来六个月,82%的经济学家预期消费增长“大致持平”,比上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7%预期“增长加快”,与上季度基本持平;11%预期“增长放慢”,减少2个百分点。

预期总体经济增长温和回落。对于中国总体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显示,48%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经济形势“还可以”,比上季度减少7个百分点;52%认为“差”,增加7个百分点;与上季度一样,没有经济学家认为“好”。展望未来六个月,10%的经济学家预期经济形势将“好转”,比上季度减少18个百分点;60%预期将“大致持平”,增加3个百分点;30%预期将“恶化”,增加15个百分点。

对于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经济学家预期2015年GDP增速在6.5%-7.0%之间,各有5%的经济学家预期GDP增长高于7.0%或低于6.5%;平均预测值为6.9%,略低于上季度预测值以及年度预期目标(7.0%)0.1个百分点,预期总体经济增长速度温和回落。

对于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压力与动力,调查结果显示,65%的经济学家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将“加大”,28%认为将“不变”,7%认为“减轻”。同时,28%的经济学家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加大”,40%认为将“不变”,32%认为将“减轻”。

总体来看,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而支撑经济强劲增长的动力尚显不足,经济学家预期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其中,有75%的经济学家预期2016年GDP增速在6.5%-7.0%之间,分别有16%和9%的经济学家预期GDP增长高于7%或低于6.5%;平均预测值为6.7%,略低于2015年的预测值,预期总体增速平稳回落。

预期居民消费价格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37%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居民消费价格(CPI)“逐步上升”,比上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59%预期“窄幅波动”,增加4个百分点;4%预期“逐步下降”,减少8个百分点。对于2015年全年的CPI,77%的经济学家预期在1.6%-2%之间,17%预期高于2%,6%预期低于1.6%;平均预测值为1.9%,比上季度的预测值高0.3个百分点。

预期工业品价格低位徘徊。截至今年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持续42个月同比下降。调查结果显示,12%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PPI“逐步上升”,比上季度减少16个百分点;61%预期“窄幅波动”,减少2个百分点;27%预期“逐步下降”,增加18个百分点。

预期总体就业状况稳定。对于未来六个月中国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35%的经济学家预期“失业率上升”,比上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64%预期“就业稳定”,减少6个百分点;1%预期“失业率下降”,与上季度持平。

预期房地产市场持续分化

经济学家预期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量价上涨,省会城市基本持平,其他城市量价齐降。关于不同城市的房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71%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房价将“上涨”,比上季度减少11个百分点;22%预期“持平”,增加7个百分点;7%预期“下跌”,增加4个百分点。对于省会城市,12%的经济学家预期“上涨”,比上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67%预期“持平”,减少5个百分点;21%预期“下跌”,增加6个百分点。对于其他城市,1%的经济学家预期“上涨”,比上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18%预期“持平”,与上季度持平;81%预期“下跌”,增加1个百分点。

关于房地产销量,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51%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房地产销量会“上升”,比上季度减少15个百分点;35%预期“持平”,增加7个百分点;14%预期“下降”,增加8个百分点。对于省会城市,20%的经济学家预期销量会“上升”,比上季度减少8个百分点;51%预期销量会“持平”,减少5个百分点;29%预期销量会“下降”,增加13个百分点。对于其他城市,4%的经济学家预期销量会“上升”,比上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18%预期“持平”,减少19个百分点;78%预期会“下降”,增加18个百分点。

经济学家对于一线城市房价和房地产销量的预期仍较为乐观,预期省会城市房地产市场量价将基本保持平稳,但预期其他城市房地产市场量价呈现下降趋势。不过,从总体上看,与上季度相比,认为未来六个月各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量、价下降的经济学家比重都有所增加,表明经济学家对房地产市场的担忧加深。

为此,53%的经济学家表示“支持”“缓建、停建保障房并将相关资金用于相关群体购买、租赁商品房的补贴”这一建议,比一季度调查时增加13个百分点;19%表示“反对”,减少21个百分点;28%表示“中立”,增加8个百分点。

预期短期利率稳中有落。关于未来六个月金融市场利率走势,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短期利率,11%的经济学家预期三个月期限的SHIBOR“上升”,比上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44%预期“大致持平”,增加5个百分点;45%预期“下降”,减少4个百分点。对于长期利率,21%的经济学家预期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将“上升”,比上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45%预期“大致持平”,减少3个百分点;34%预期“下降”,比上季度减少3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中国实体经济的流动性状况,有47%的经济学家认为会“趋松”,与上季度持平;30%认为会“保持现状”,比上季度减少5个百分点;19%认为会“趋紧”,增加6个百分点;4%表示“说不清楚”,减少1个百分点。

建议降准降息释放流动性。对于货币政策的调控节奏和力度,40%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应“降低2次”存款准备金率,38%认为应“降低1次”,10%认为“降低3次及以上”,12%认为应“维持不变”,没有经济学家认为应“提高”,调查结果与上季度基本一致。对于贷款基准利率,53%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应“下调1次”,17%认为应“下调2次”,3%认为应“下调3次及以上”,23%认为应“维持不变”,4%认为应“上调”,认为应“下调1次”的比重最高,且比上季度有所增加。

预期股票市场小幅波动。对于未来三个月股票市场指数趋势,调查结果显示,62%的经济学家认为“小幅波动”,比上季度增加28个百分点;17%认为“上升”,减少20个百分点;21%认为“下跌”,减少8个百分点。

政策建议

三季度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跨国贸易增长放缓,大宗商品价格持续维持低位,发达经济体复苏仍然脆弱,新兴经济体增速普遍放慢,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加大。面对世界经济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复杂局面,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不断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出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随着政策效果逐渐显现,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放缓,但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经济学家认为,长期来看,应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和创新转型,着力增强经济系统内在动力、活力和稳定性,致力于培育发展新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

下一阶段应更加注重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减少使用行政手段,关键是尽快落实前期推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聚集积极因素,逐渐释放累积效应,促进经济运行保持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基本态势。

具体看来,对于未来半年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力度,调查结果显示,78%的经济学家认为应“增强”财政政策作用,19%认为应保持“稳定”,3%认为应“减弱”。对于货币政策力度,51%的经济学家认为应“增强”,46%认为应保持“稳定”,3%认为应“减弱”。对于行政手段力度,15%认为应“增强”,29%认为应保持“稳定”,56%认为应“减弱”。

对于迄今为止PPP项目进展情况成效的评价,74%的经济学家认为“成效较小”,18%认为“没什么成效”,只有8%认为“成效较大”。经济学家认为加快PPP落实进程的关键在于“确保PPP项目社会投资者合理收益(73%)、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各地政府诚信水平(64%)”,其次是“放手让各地创新开拓PPP模式(42%)、精选PPP项目防止一哄而上(38%)、加大依法治国力度(36%)、发行相关国债予以支持(34%)”,以及“多方面转变短期行为盛行的社会风气(23%)和加大PPP宣传力度(11%)”等。

未来三年,哪些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会增强,经济学家认为最为突出的是“互联网+”(选择贡献程度“加大”的比重为91%)和现代服务业(90%),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依次是高端制造(79%)、消费升级(72%)、“一带一路”战略(65%)、创新创业(64%)、人力资本(63%)、京津冀协同发展(59%)、市场化改革(56%)、长江经济带(54%)和现代农业(51%)。与此同时,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对经济增长贡献减弱的因素主要有房地产(选择贡献程度“减弱”的比重为77%)、地方政府竞争(58%)、出口增长(50%)、汽车制造(49%)和投资增长(37%)。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