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成果斐然 时间:2025-07-11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最新数据显示,互联互通机制的债券通推出8周年以来,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债券规模已从1万亿元升至4.4万亿元,实现迅速增长;人民币债券相继纳入全球三大国际债券指数,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扩大。
7月8日,在债券通周年论坛2025上,多位来自金融界的业内人士肯定了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取得的斐然成果,并为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开放指明方向。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均表示,将完善债券通南向通运行机制,支持券商、基金、保险、理财等四类机构投资者“走出去”,参与离岸人民币市场。
继续优化南向通、互换通运行机制
债券通的制度优势来自其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的灵活性。论坛期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江会芬宣布三项新的对外开放优化措施,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为人民币离岸市场注入活力。
具体来看,一是完善债券通南向通运行机制,支持更多境内投资者“走出去”投资离岸债券市场。据江会芬介绍,近期,已扩大境内投资者范围至券商、基金、保险、理财等4类机构。
二是优化债券通项下离岸回购业务机制安排,便于境外投资者开展流动性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将拓宽离岸回购应用场景,可交易币种由人民币拓宽至美元、欧元、港币等多币种。”江会芬表示,同时,将支持香港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系统)取消对回购质押券的冻结,进一步盘活质押券;支持香港简化债券账户开立等业务流程,提升操作便利度。
三是优化互换通运行机制,进一步满足投资者的利率风险管理需求。“在今年已丰富的产品期限和类型基础上,我们将建立报价商动态管理机制,扩充沪办通报价商队伍,并调整沪办通每日交易净限额。”江会芬说。
此外,江会芬透露,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积极研究推进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其他措施,包括:深化拓展境内外金融市场联通合作,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债券成为全球高质量流动性资产;推动面向境外投资者的一站式开户平台,与财税部门共同推动面向境外投资者的后续免税安排;丰富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产品体系,推动在岸与离岸人民币市场形成良性循环等。
“近年来,债券通、互换通等对外开放渠道持续完善,投资交易和风险对冲工具不断丰富,产品机制和配套制度设计向国际最佳实践靠拢,债券通等渠道下的境外机构交易成本也大幅下降。这些都为境外投资者长期参与境内人民币债券投资提供了高效透明安全的市场环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总裁、债券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漪表示。
制度不断优化的成果正在影响每一位投资者。从服务供应商的角度出发,彭博资讯有限公司北亚区固定收益产品电子交易总监孙静怡注意到,当前中国债券市场面向海外投资者的透明度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对于许多投资者而言,理解市场是选择投资中国的第一步。中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也有显著提升。“当离岸投资者发出询价请求时,交易商平均报价时间已从2019年的超过3分钟降至当前的不到1分钟。”孙静怡说。
在多元投资机遇下提升中国市场吸引力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5月末,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总量达4.4万亿元人民币,较债券开通前增长了近400%;已有1169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涵盖了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权类机构和商业类机构投资者。
在全球金融市场不确定性持续上升的当下,人民币资产更以其相对稳定的表现脱颖而出。“今年上半年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全球市场剧烈波动,但中国金融市场表现相对稳定,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总量较今年年初增长近2000亿元。这表明境外机构在关税事件后普遍看好人民币资产。”江会芬指出。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认为,目前,全球资本市场投资者都在走多元化道路,在寻找机遇的同时兼顾稳定性。香港金融市场兼具多元性、稳定性还有流动性,更重要的是,随着包括债券通在内的互联互通平台、产品日益丰富,人才实力不断提升,香港在连接全球资本市场、帮助海外投资者捕捉中国机遇方面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去年以来,我们与监管部门和市场机构一起,进一步在中东、南美、非洲、欧洲、亚太等各大洲持续推进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合作与开放,主动向这些地区的潜在投资者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人民币债券成为更多投资者在全球配置中的标的资产。”张漪介绍,内地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债券通、互换通等机制发展,均将为全球投资人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机遇,并增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围绕美元资产全球主导地位的讨论再次升温,投资者正加速进行资产重新配置来分散风险。对此,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行政总裁梁凤仪介绍,香港证监会将从三方面出发,抓住人民币国际化机遇:首先,增加一级市场固收产品发行,丰富人民币产品供给,包括支持财政部在香港发行国债,欢迎更多机构、企业来港发行“点心债”。其次,支持金融机构继续开发更具吸引力、更多元的衍生产品,丰富香港市场风险管理工具箱;推动在香港建立离岸国债的商业回购市场。最后,研究建立配套离岸人民币产品相关基础设施,包括前台交易系统以及中后台配套系统,为投资者、金融机构提供更高效、透明的离岸人民币资产交易及融资平台。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