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金融频道 - > 金融提示

保险业应更好地为银发经济服务 时间:2025-07-03    来源:金融时报

“银发经济是最确定、最稳定的产业。”在6月26日泰康保险集团主办的2025长寿时代老龄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银发经济不仅仅是为老年人服务的经济,更是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老龄群体规模的持续扩大、消费需求的全新变化,保险业既需要以创新驱动供给,以服务满足需求,更好适应老龄群体日益多元的新需求,也需要坚持长期主义精神,打造长寿企业和百年老店。

机遇和挑战并存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4方面26项举措,这是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今年1月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这是我国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对养老服务工作作出系统性、总体性、框架性制度设计。

“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多项与养老有关的政策举措,同时,银发经济、老龄产业经济规模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中国老龄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吴世民表示,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科技赋能智慧养老产品加速普及、融合服务生态快速发展等,这些为我国银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人口老龄化带给整个经济社会的是重塑性的转变。”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表示,银发经济引领着从养老到享老这样一种观念的转变。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达7万亿元,占GDP的6%。2023年我国养老服务企业有74000家,呈快速发展态势。

吴玉韶认为,银发经济未来发展有四大重点领域,分别是银发健康业、银发制造业、银发金融业、银发文化业。

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的养老产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在供给端,有些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市场细分还不够,不能精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与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不匹配等。再比如,需求不足也是制约当前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与会专家表示,一方面,新生代老年人需求差异较大,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不容易;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业较为特殊,很难标准化,特别是居家养老服务具有高度个性化、动态化、私密化的特点,这决定了养老市场需求很大,但是也面临着很多困难。

“银发经济、老龄产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吴世民表示,要坚持长期主义精神,打基础做储备,打造长寿企业和百年老店。

创新服务是关键着力点

面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业内一直在呼唤新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当前养老服务体系中养老筹资保障与高品质服务供给的问题。吴世民认为,关键在于秉持问题导向,以创新驱动供给,以服务满足需求。

“发展养老金融是促进中国特色金融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着力点。但目前我国养老金融与养老产业发展需求之间仍有较大缺口。”交通银行养老金融部总经理李利表示,未来,机构养老有广阔空间,银行机构可以持续为构建多层次养老体系贡献力量。

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成为发展银发经济的重要内容。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杨燕绥表示,我国长护险试点城市已经从最初的15个扩大到49个,参加保险人数超过1.8亿人。但长护险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筹资和支付、服务内容和质量、人才培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对此,她建议通过社保与商保相结合、实行低费率全周期缴费、建立行业统一标准、形成社会治理机制等一系列举措,促进长护险制度在全国层面尽快落地实施。

“未来,带病长期生存将成为常态。”据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英国伯明翰大学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教授郑家强介绍,以专科医疗为主,碎片化、缺乏连续性的医疗模式是当前全球医养产业面临的核心挑战。未来,应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老年全科学科,创建可持续、高质量的医养服务体系。

记者关注到,针对上述讨论话题,保险业一直在进行相关探索。比如,泰康保险提出的构建医养联合体模式以及首创的“支付+服务”商业模式,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医养康宁服务体系,并为解决养老资金不足提出了新方案。

再比如,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太平、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在内的头部保险公司在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方面的布局明显加速,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据金融监管总局广东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范乐宇此前透露,截至今年3月末,已有8家保险机构在广东省投资了21个养老社区项目。这一趋势不仅彰显了保险业对养老产业的重视,也预示着养老赛道正成为险企的必争之地。

“银发经济的一种新常态,还要处理好‘老年人’和‘机器人’的关系。”杨燕绥认为,未来,保险业还要积极拥抱AI时代,让科技为医养融合贡献力量。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