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金融频道 - > 金融提示

资产规模超过27万亿元 信托业转型加速 时间:2025-05-20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信托年报季落幕。从2024年年报来看,信托行业管理资产规模突破27万亿元,信托公司普遍面临业务结构调整与盈利模式重构的双重考验。在信托行业深度转型过程中,不同信托公司营收净利增速分化,战略差异显现。

资产规模稳步提升

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57家信托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7万亿元,行业资产规模平均值达到4755亿元、中位数达到3005亿元,与2023年行业平均值3861亿元、中位数2342亿元相比大幅提升。

良益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资产规模行业排名前20的信托公司,管理资产规模高达20万亿元,占信托行业资产规模比重高达74%,头部效应愈发明显。

其中,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华润信托、中信信托、外贸信托、建信信托和英大信托,其信托资产规模分别是2.68万亿元、2.62万亿元、2.15万亿元、1.47万亿元和1.09万亿元,这5家信托公司资产规模合计超过10万亿元,占信托行业资产规模比重高达37%。此外,资产规模达到5000亿元至1万亿元的信托公司数量达到15家,较2023年增加了2家。

2024年,证券投资类信托成为部分信托公司资产规模增长的主力。比如,一直以证券信托业务见长的华润信托将2.32万亿元投向证券市场,占比达86.61%;外贸信托也将1.84万亿元投向了证券市场,占比为85.25%;而平安信托证券投资信托业务规模超5900亿元,同比增长超84%。

监管层面也在鼓励信托资金入市。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中明确,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平安信托服务信托事业部投资副总监沈杰指出,信托公司参与证券市场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直接交易股票、债券等标的,可自主投资或通过单一投顾委外、MOM(管理人中管理人基金)等与其他机构合作;二是通过TOF(信托中的基金)配置公募、私募及券商资管产品。“信托资金入市能够增加资金供给,扩大市场规模;引入家族信托、养老信托等长期资金,改善短期投机氛围;优化投资者结构,降低散户比例,推动机构多元化,与公募、私募形成差异化竞争;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提升直接融资效能,增强市场流动性和稳定性。”沈杰说。

营收净利增速分化

从信托收入角度来看,2024年无论是头部信托公司的整体水平,还是行业平均水平及中枢水平,均呈现下滑。良益研究院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随着行业转型深化,信托报酬率相对较高的传统业务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作为信托公司转型重要方向的服务类及标品资管类信托业务模式,信托报酬率相对较低,因而造成了行业资产规模大幅提升的背景下,整体信托收入仍呈现下行趋势。同时,行业调整也为提前部署开展转型改革的中后部信托公司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遇。

从净利润来看,57家公司2024年净利润总额为257.58亿元,较2023年减少93.15亿元,降幅达26.6%,这一降幅远超2023年2.8%的同比降幅(行业营收、净利润规模和增速的大幅下滑与上一年上海信托由于转让上投摩根基金股权对2023年行业经营数据基数抬升因素有较大关系)。行业净利润平均数从2023年的6.09亿元降至4.52亿元,降幅25.8%,中位数从2023年的3.90亿元降至3.72亿元,表明行业盈利中枢整体下行。

“2024年信托公司年报数据显示,行业整体上仍呈现‘量增利跌’的背离现象,揭示了当前信托行业转型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其背后实质是传统路径依赖与监管新规导向的冲突。”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邢成说。

不过,依然有信托公司2024年取得了较好的净利润增长。其中,江苏信托和中信信托分别以28.34亿元和26.53亿元的净利润跻身行业前列。此外,华鑫信托、华润信托、陕国投、平安信托等2024年的净利润也超过了10亿元。

“从57家信托公司的经营情况来看,信托行业依然处于深度转型期,大部分信托公司依旧面临业务结构调整及盈利模式重构的双重挑战,行业分化程度有所加深。”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说。

业务转型加速破局

为推动信托行业回归信托本源,深化改革转型,有效防控风险,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形成《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4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是2007年《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实施18年以来的首次全面修订。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标志着信托行业进入信托业的‘二次创业’与制度红利释放新阶段。新办法将给信托业带来长期红利,主动管理收入占比有望从35%提升至60%以上,资产服务信托可能成为万亿级新蓝海。”邢成说。

进一步而言,信托公司需完成三重能力跃迁,即从“非标融资”到“标准化投资”的投研能力;从“产品销售”到“客户陪伴”的服务能力;从“牌照依赖”到“制度创新”的生态构建能力。唯有将监管要求转化为内生动力,方能在这场变革中抢占先机。

在监管的鼓励和指引下,信托业2024年转型持续提速,信托公司业务也由传统的非标融资类业务积极向净值化、标准化的标品类业务转型。例如,渤海信托将标品信托作为重点培育方向,完善标品业务投研和运管团队、建设估值核算系统,2024年末标品信托规模同比增长超3倍;2024年进一步提高交易对手、信托项目的准入门槛,全年累计完成60余家大中型金融机构的准入及续期,客户结构和项目质量持续优化。

未来,在监管政策的引导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背景下,信托公司的战略选择将更加注重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发展。中信信托风险管理部专家周萍认为,依据信托业务新分类,在三大项25小项中,信托公司应结合自身禀赋,打造既符合细分业务市场专业能力要求又具有信托特色的商业模式。

具体而言,在行政管理服务信托中,探索预付类资金受托服务,针对“受托人职责缺位、交易信用缺失”等问题,增加服务场景,拓宽服务边界;在风险处置服务信托中,可探索企业破产重整服务信托等多种创新模式。

此外,信托公司还应选择在其服务领域发挥资产服务信托差异化优势。以服务养老领域为例,2013年中信信托推出第一单养老信托以来,陆续已有15家信托公司探索了30多单服务产品,尝试解决养老第三支柱中的难点问题。

“在实践中,信托公司凭借定制化托管服务优势,一方面参与养老保险机构、服务机构的遴选,并与其签订合作契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避免资金被非法挪用;另一方面发挥存物功能,参与如‘以房养老’等养老金融业务。通过提供专业化咨询、管理、处置经验,有效拉动养老服务、保险、房地产等业务的协同发展。”周萍说。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