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频道 - > 中经指数 - > 宏观经济 - > 财政货币

[2013年10月]财政货币 时间:2013-11-22    来源:中经网

中经指数

  2013年10月份财政调控指数为99.5(1996年=100),比上月上升1.2点,比去年同期上升3.8点
  
(财政调控指数反映半年前财政政策对当期社会需求的影响效果)
  财政调控政策:从1998年起,中国已经实施了近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作出了直接贡献。目前,我国投资增长已由政府主导转向企业和政府共同推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成为消费需求扩张的主要支撑力。2004年的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在抑制投资增长,促进农业、社会保障等社会薄弱环节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5年起,我国的财政政策的主基调将从“积极”转向“适中”,坚持“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原则,由拉动投资需求转为调整社会分配、拉动社会消费需求。减少国债发行规模,调整国债资金使用方向;注重财政资金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的投入,加大对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支持,重点转向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方面。同时适时推进税制改革。为刺激经济,防止经济过快下降,从08年后半年起,我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民生方面的投入,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我国经济迅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阴霾。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2013年,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是深化财税制度改革,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013年10月份货币调控指数为103.2(1996年=100), 比上月上升0.1点,比去年同期下降0.8点
  
(货币调控指数反映半年前货币政策对当期社会需求的影响效果)
  货币调控政策:2004年年初,承接上一年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同时信贷规模增长偏快,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对此,人民银行采取了略微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提高存贷款利率等灵活多样的货币政策手段来适当控制银行信贷投放的规模和速度。同时,与产业政策结合,控制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贷款来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从去年的经济运行数据来看,宏观经济在偏快增长的同时,信贷规模增长过快价格上涨过快。2008年,央行将开始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过热并防控通胀,但是从2008年下半年起受到世界经济下行的影响,央行货币政策开始逐步放松,2009年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企稳向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0年经济回暖后需求再度扩张,但受天气和国际大宗商品影响,食品价格上涨带动价格指数不断上升,出现一定的通胀压力,为了控制通胀,货币政策再度开始紧缩。2011年,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胀为首要目标,上半年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随着年底通胀风险的下行,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2年,在中央经济“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央行分别于6月8日和7月6日实施降息,于2月24日和5月18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首次实施不对称降息以支持实体经济 。2012年下半年央行频繁使用逆回购向市场补充流动性。2013年,将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继,并且更强调中性取向,警惕通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