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沈阳十二五的战略目标 时间:2011-01-07 来源:辽宁省信息中心
把沈阳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这是沈阳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这一战略目标的确定,既是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里程碑意义的标志。 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意义重大
国家中心城市指的是具有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城市,是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具备引领、辐射、集散等功能的中心城市。
能获得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对该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极其重大:
其一,就全球来看,全球GDP的90%是由城镇生产,而这90%中,又有50%以上由国家中心城市生产,其中科研、金融等高端服务70%以上更是由国家中心城市所为。
其二,国家中心城市肩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军功能,承担一些特殊的国家战略性产业职能或经济职能,如区域金融中心,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基地等;同时,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实验区。因此,国家中心城市在其所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大影响,能够承担起国家赋予它的重要战略性使命。
其三,在城市化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地位或一个地区的地位,是由中心城市的地位所决定的。
由此可见,获得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不仅仅是一张美誉度极高的非常重要的“名片”,而且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机遇、极大的发展空间、超凡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因此,努力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对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具有重大的意义。
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基本条件已经成熟
综合实力优势突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沈阳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沈阳经济和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崭新时期,综合经济实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这为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空间显著优化,发展潜力巨大。沈阳东南西北中各具特色的发展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东部汽车零部件产业、南部高新技术产业、西部装备制造业、北部农产品深加工与光电信息产业、中部中央商务走廊。在装备制造业发展方面,沈阳装备制造业具有装备辽宁、装备中国和装备世界的能力,这为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政策优势日趋显著。这体现在:一是国家关于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进一步强化的政策机遇。2003年中央实施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近年来,国家又进一步深化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这为沈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二是沈阳经济区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性政策机遇。2010年4月6日,国务院批准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此,国家和辽宁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支持沈阳经济区的发展,从而使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政策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全运会为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带来了难得契机。2013年全运会在沈阳召开,这将为沈阳的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提高沈阳的知名度、美誉度,进而为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总之,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体现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在现有的五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上海是东部的中心,北京、天津是北方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广州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心,重庆则是中西部唯一的中心。而沈阳作为东北的中心城市有悠久的历史,无论从沈阳的自身条件,还是从国家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意图来看,沈阳是最有条件、最有可能在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中率先突破。
全力以赴创建国家中心城市
根据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考察国家中心城市有七大指标:综合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因此,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对策与措施必须围绕着上述指标,根据沈阳的实际,有的放矢,积极推进。
科学规划。“十二五”期间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它的经济体量、软硬环境建设、百姓幸福指标等应该达到什么目标,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规划,要通过对自身的优劣势分析以及与相关城市的比较分析,提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标志、战略路径及任务措施。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给予的政策倾斜。
找差距,做大经济体量。“十一五”期间,沈阳市经济发展保持了强劲的走势。2010年,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013亿元,经济总量由副省级城市的第十位提升到第七位;经济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50.7:44.7。但也应看到,沈阳离国家中心城市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沈阳经济的体量仍不够大。就现有的五个国家中心城市来看,2009年GDP总量最多的上海是14900.93亿元,最少的是重庆6528.72亿元,沈阳是3855亿元,分别是前者的25.9%和59.1%;二是现代服务业尚不够发达,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等同国家中心城市相比照尚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对外开放度仍较低,特别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是发展环境尚存在一定差距。同现有的国家中心城市相比,沈阳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同国家中心城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沈阳应当发挥优势,弥补劣势,以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等进一步充实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物质基础。
努力将沈阳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国家中心城市理应是国家的创新中心。因此,一是要通过制度创新,更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不断提高中心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并通过扩散效应更好更快地带动整个区域实现一体化发展;二是要通过管理创新,不断地提高区域内的宏观经济管理水平,不断地提高区域内的各级行政管理组织的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率、要效益。三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把沈阳打造成为技术研发创新中心,国际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并通过技术扩散效应,更好地发挥沈阳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对国家创新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创建国家中心城市要有紧迫感,要善于扬长避短、取长补短。首先,要有紧迫感。由于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既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又能够获得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还能提高城市的美誉度,更能提高对外部各种资源的吸引力,也更能提高城市内部的凝聚力,激发城市发展的内在潜力和活力,等等,因此,中国各地区、各大城市之间的竞争,有可能演变为各地区、各大城市,特别是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争夺“国家中心城市”名分之争。例如深圳、武汉等区域中心城市已将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确定为其近期的奋斗目标。因此,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必须要有紧迫感。其次,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各区域中心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比较优势,当然也存在着在短时间内无法弥补的劣势,因此,在争夺“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要善于扬长避短,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以获取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主动权。再次,要取长补短。我国现在已有了五个国家中心城市,这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战略与思路、政策与措施等等,将为我市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提供难得的引领作用,沈阳应当全方位地研究这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经验及其未来的建设发展思路,取其所长补己之短,以快速推进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步伐。
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沈阳的聚集功能。发展环境(软、硬环境)是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为此,一是要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二是要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快治理污染企业,建立市场准入门槛,严格限制高耗高排企业落户沈阳,使沈阳成为人居适宜、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之都。
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巩固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依托。国家中心城市实际上就是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群又是国家中心城市的依托。而城市群能否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真正依托,主要取决于城市群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目前省政府正编制和实施以沈阳为中心五大产业经济带发展规划——沈抚同城化经济带、沈本一体化经济带、沈铁工业走廊经济带、沈辽鞍营产业经济带和沈阜产业经济带。沈阳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推进与鞍、抚、本、辽、营、铁、阜七市合作,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极化和辐射功能,实施优势产业整合,全力推进五大产业经济带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夯实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依托。 (r04)